第八十七节 武官那条线


小说:宋朝探花郎   作者:晨风天堂   类别:两宋元明   加入书签   【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】   【更新慢了/点此举报
推荐阅读: 一剑飞仙| 神藏| 颤栗世界| 冠军之心| 不灭龙帝| 巫神纪| 绝世天君| 真武世界| 极品仙师| 五行天| 怒瀚| 极品仙师| 玄界之门| 我的邻居是女妖
  关于大宋的财三司。
  大宋的财三司近十年来,废、立、合、分,折腾了好多次。眼下,又分成了三司。
  范威说的是三司翻旧账,说的就是财三司。
  范威把自己要说的都说了,他看得出来刘安不高兴,但他官小职微,能来报消息就已经是最大努力。
  两人沉默了很久,刘安问:“消息可靠吗?”
  范威说道:“上次刘兄让我去举报科场舞弊案,赵中丞称赞了我,而后在抄没王钦若家产的事上,我办事赵中丞满意,所以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此事。刘兄,这事……”范威没说下去,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才好。
  刘安笑了:“我关心的是,有人想替王钦若出头,还是纯粹看我不顺眼。”
  “那敢,他们不敢弹劾刘兄,所以目标是杨将军。”
  刘安问:“你的意思是,这事与王钦若事的无关。”
  范威重重的点了点头:“我确信无关,因为这次赵中丞点了点头,谏台也会出力。”
  刘安抬头看了看房梁:“范兄,你怎么看这事。”
  范威回答:“依我看,这事与刘兄应该无关,有些人想敲打一下武官,我听到传言,说是灵州、夏州的事情,武官们过线了。”
  “什么线?”
  “不知道。”
  “哼!”刘安冷哼一声,很不高兴。
  范威赶紧说道:“我自己想的,也不知道对不对。”
  “范兄,有话直言,咱们之间没必要回避什么。”
  “是,是。”
  范威说道:“这次灵州的事情,刘兄是辛苦的。但我怀疑有人说了些不好的话,我猜测是曾会,他估计说刘兄年少被武官蒙蔽。而后石将军、曹将军他们不敢轻动,折将军守边,所以杨将军最合适。”
  刘安重重的叹了一口气。
  范威低下头没说话。
  刘安说道:“这事谢过范兄了,别让人看到你来过我这里。”
  “刘兄安心,我会小心的。”
  范威指了指地上的衣服,他准备了一件短衫,会换了衣服从后门走,然后找地方再换回长衫。
  “谢过。”刘安起身一礼。
  范威赶紧回礼:“这等小事,不当刘兄之谢,我先走了。”
  范威离开之后,李欢从后面出来。
  刘安没回头:“李兄,怎么看?”
  “装不知道。”
  “为什么?”
  “因为,无能为力。若提早把消息告诉了杨府,会让谏台与三司知道,他们中有人泄漏了消息。再说,也有可能杨府已经知道。”
  刘安再问:“杨府有几成可能知道?”
  “三成。”
  刘安点了点头:“你的意思是,咱们打后手,看他们有什么动作,然后再考虑怎么出手?”
  李欢已经走到了刘安身旁,和刘安一样看着门外,等了好一会才说道:“这事,估计无能为力。要保,也是寇相公出面,刘兄你无能为力。依我看,你也不能去找寇相公,寇相公问,你怎么知道这事,你如何回答?”
  “恩,在理。”
  李欢又说道:“范威等人有大用,不能这么早暴露。事实上,我信不过寇相公。”
  “我也不全信。你说的对,灵州这事主和派不高兴,这事需要一个背锅的。而且,杨将军虽然比不得四大武勋府,但也是武官一员。让文官们闹吧,武官们肯定会心里不舒服,最重要的是,官家怎么看这事。”
  “刘兄高明。”
  刘安脸上没反应,可心里却非常不舒服。
  但又能如何?
  他不是朝官,朝堂之争他参与不了。而且正如李欢所说,这事无能为力,只能等文官们的弹劾出来。甚至于,弹劾出来,刘安只能看着,寇准都无能为力。
  刘安转过身:“我说李兄,你认为这事与李相公回朝,有关系吗?”
  李欢愣了一下后:“恩,这么一说,难道是……?”
  刘安摇了摇头:“不,不。李相公不会这么作,我说的意思是,有人撑腰了,他们才敢跳出来闹,李相公最多就是默许。”
  李欢重重的叹了一口气,他心里很不舒服。
  他也知道,刘安更不舒服。
  两天后,中午。
  李沆与刘安在崇正殿旁的小屋吃过饭后,重回崇正殿继续处理公文。
  李沆亲自泡了茶还给刘安倒了一碗后,李沆说道:“官家,今天怕是要在大殿上多耗些时间了。”
  刘安问:“还为了灵州刺史的事?”
  李沆眼睛微闭,缓缓说道:“有人,有许多人,在弹劾杨延昭将军。”
  刘安没接话,他原本想惊呼一声为什么?
  可此时,刘安演不出这么假的戏来,只有选择沉默。
  李沆继续说道:“你替官家办事,无论过程如何,结果很好。而且你没有为自己谋私,你父那一点小生意也算不是谋利。他们若要弹劾你,老夫都不会同意。”
  “谢李公。”
  李沆没接话,继续说道:“曹、石两位将军,非大罪无过,这是太祖立下的规矩,先帝也说过类似的话,纵然没有这些话,朝堂之上也不会轻议罪名。那么,只有一个选择了,若一年前,老夫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。”
  “为什么?”刘安这次真的不明白了。
  李沆依然没回答刘安,只说道:“主和之臣有何功勋,有何过错。主战之臣有何功勋,有何过错。老夫以为,民为上。”
  刘安还在思考李沆话中意思之时,李沆拿出一份公文放在刘安面前。
  “西京北河阳县,突发水患,县令带厢兵两日两夜求百姓无数,水患仅一人身死,十六村受灾,老夫以为,这才是功,此县令为能吏、干吏。”
  刘安看过这份公文,再看一遍后问李沆:“李公,我能提点反对意见不?”
  “你说。”
  “若说救灾,他有功,但说他是能吏、干吏我不服。这货就是一个废物。”
  李沆微闭的眼睛一个就睁开了:“你继续。”
  刘安大笑:“这蠢货,在河阳县为官三年,人口增长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。粮食产量比三年前减少了,布匹产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三。这样的废物,也叫能吏、干吏?李公这样的评分标准,晚辈看来,好可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