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五章 借机扩张


小说:大唐都护府   作者:李世卿   类别:两晋隋唐   加入书签   【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】   【更新慢了/点此举报
推荐阅读: 一剑飞仙| 神藏| 颤栗世界| 冠军之心| 不灭龙帝| 巫神纪| 绝世天君| 真武世界| 极品仙师| 五行天| 怒瀚| 极品仙师| 玄界之门| 我的邻居是女妖
  “张詹事,这些卷宗都是河务总管行辕呈上来的奏折。殿下吩咐你先眷录批注,然后再呈送御览。”
  张波点点头,双手接过一厚摞公文,说道:“有劳内宫监,本官马上动笔。”
  负责递送公文的太监赶忙客气几句,待张波签押完回执,才施礼离开。
  -
  送走内宫监,张波坐回到自己的书案前,快速浏览一遍各项奏折中的内容,不禁又摇头叹气。
  一个多月前,明鉴长史徐成淼夜闯紫微宫,在太子李铎面前滔滔雄辩,力挽狂澜,把本已经晦暗不明的错综局势,搅和的更加扑朔迷离。
  出于政治平衡上的考虑,太子在第二天便传下谕旨,昭告朝野。
  谕旨中说的很清楚,白马寺案件实为江洋大盗的犯禁之举,后经东宫和大理寺的联手调查,整个案件终于水落石出。
  接着,一批在江湖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毛贼,陆续被官府揪出来杀头顶罪。而所有参与办案的有功人员,包括单廷宪和徐成淼在内,都得到嘉奖,官升一级。
  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,无论对于洛阳而言,还是对于帝都而言,都是希望看到,也都乐于接受的。
  案情既然已经查实,那么因为此事而遭到牵连的东宫詹事张波,也就不必再继续接受停职调查。
  三日后,官复原职的张波重新走马上任,回到东宫官署理政。
  -
  一切又恢复原状,就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。
  包括张波的那处小小的院落,里面的女主人仍旧是温柔可爱、善解人意的蕊姬。
  那晚张波在公文上偷偷粘着的发丝,在第二天仍旧完好如初,并没有被任何人破坏掉,里面的内容自然也无人窥探过。
  张波对此稍稍觉得安心。
  尽管蕊姬的出身来历以及她与吴凌的巧合关联,仍旧不能令张波完全释怀,但至少没有当场印证出,蕊姬是敌方的眼线。
  没有实证,就是好事。张波这样安慰自己。
  他既不想去深究蕊姬的真实身份,也确实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能放在这件事上。
  因为,何光华才是目前最头疼、最迫切的问题。
  黄河主道的疏浚工程,现在正处于紧张的前期筹备阶段。
  沿河一十六州、上百万民众都牵扯其中;国库近半的资金储蓄被调用周转;四十余万民夫劳力铺陈上阵,光是用来喂饱他们的口粮就堆积如山;还有大批工程所需的石料、木料,正在源源不断的运抵各处施工现场,牛拉马驼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。
 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准备工作,却还只是整个工程的一个小小开端,便已经将强盛的大唐帝国,拖得有些气喘吁吁了。
  河务总管由太子李铎亲自担任。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,这不过是挂个名而已。真正掌控局面的,是稳坐河务总管行辕的太傅何光华。
  -
  何光华是一朝权在手,便把令来行。
  不出张波事前所料,何光华借助督导河务的机会,大权独揽,毫不迟疑的将触手伸向帝国的各个职能衙门,要钱、要粮、要人,肆无忌惮的扩充加强着自己的实力。
  对此,张波始终想不明白,帝都当初为何要接受这项治河工程的提议,明明知道这是在养虎为患,可又偏偏听之任之。
  他多次去信给胡云天和张策,询问朝廷的真实想法,得到的却都是些“克尽勤勉、安心理政”的冠冕套话。
  这就更令张波感到疑惑:怎么连叔公也这么说,难道他和陛下都老糊涂了吗?
  徐成淼离开洛阳之前,曾专门和张波见过一面。张波也借机询问过徐成淼关于治河的看法。而当时徐成淼的回答却显得意味深长:“政务方面的事,徐某不太了解,不好给将军什么意见。不过,徐某以为,河务毕竟是由太子殿下亲掌,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?”
  张波从徐成淼话里隐约听出些许不同寻常之处,一边慢慢品味,一边逐渐稳下心来,认真辅佐太子李铎处置政务。
  今天,河务总管行辕又递来一大堆恼人的文书,其中最令张波头疼的,是何光华奏请扩充武威军。
  这件事,可就不能再怪他不淡定啦。
  -
  扩编军队,于国于君来说都绝不是寻常小事,尤其是在大唐。
  两百多年前,旧朝最后一任皇帝荒淫无道,致使整个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。皇帝曾经最信赖的近卫将军,亲自率兵攻破江左行宫,将这位末世昏君直接刺杀于金碧辉煌的御台之上。
 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并州,四十万铁甲雄师正秘密集结于号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的云山要塞。
  一位身材矮小的黑甲将军,在他三个儿子的拱卫下,昂然登上要塞中最高的烽火台。
  他面对着漫山遍野沉默不语的士兵,抽出腰间宝剑,指天大喝道:“自今日起,我要带领你们纵横天下,一起痛痛快快的活着!一起痛痛快快的去死!我们的旗号是——唐!”
  几十万同样身穿黑衣黑甲的战士,举起如林似海的刀枪和旗帜,声嘶力竭的大喊着:“万岁!万岁!万岁!”
  出身于关陇军事集团的大唐太祖、太宗两位皇帝,正是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军队,征战四方,放倒一个又一个对手,最终踏着敌人的尸骸,登上至尊寰宇的宝座。
  也正是因为这样,大唐的开国帝君们,最为在意的就是对军队的掌控。
  一百多年来,在整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之中,只设立了三类常备军团——护卫皇城的御林军、代表皇权讨伐四方的天子亲兵和戍卫边境都护府军。
  其余的武装力量,全部是由“府兵制”所构成的各州折冲府。
  各折冲府的府兵,闲时务农、战时出征,全凭天子颁发的虎符征调集结。一旦战事结束,便卸甲归府,对任何一位统兵大将而言,都毫无“嫡系效忠”可言,也就完全避免了将帅拥兵自重的可能。
  而常备军团,则根据各自任务的不同,严格限制其兵员编制的规模。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缘故,是绝对不会轻易增编的。
  何光华并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,当然也就知道,以目前自己的身份和局势,朝廷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允许他改变武威军现状。
  所以,何光华所奏请的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武威军扩编,而是玩了一个迂回的手段。
  他建议太子,批准设立“河务军”。
  组建河务军的构想,核心内容是将沿河一十六州的府兵进行整编,专门负责此次黄河主道疏浚工程的军力保障。主要的任务包括:弹压河工徭役、维持工程治安、押运材料粮草、看守重要仓库等等。
  这些理由都非常过硬。尤其是弹压河工徭役这一项,更是极为必要。
  想想看,二十几万民夫凑在一处,其间只要被别有用心之徒煽动蛊惑,很容易便会激起民变,爆发出大规模的暴乱。
  到时候别说疏浚工程停摆,就连国本都有可能会被动摇。
  但是何光华的规划又未免太大了些。按他奏折中所说的,沿河十六州府兵几乎要被全部征调,意味着骤然合成了一支十五六万规模的大军。
  更夸张的是,他还提出,新组建的河务军需要更换有别于以前府兵的服装装备,而其新的规制标准几乎又跟武威军一模一样!
  这他妈不就等于又另外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武威军吗?
  张波气的把这份奏折狠狠摔在书案上,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。
  -
  因为白马寺一事的影响,张波被停职的时间虽然并不算很久,但却错失了一段极为关键的时期。
  几桩震动朝野、关系天下的大决策,恰恰都是在这段时期里议定的。
  黄河工程正式拍板启动,并且明确的形成“以太子担纲,何光华辅佐”的格局,张波则被排斥在外,可算是输了一筹;
  屯卫军大统领的人选也有了着落。
  经过几番博弈,太子最终决定:由自己的亲娘舅——辅国公程千里的长子、慧琳皇后的哥哥程开阳接替刘一传。
  程开阳之前曾担任淮南道大总管,是执掌一方的军政大员,再加上公爵的身份、皇亲国戚的地位,由他接手屯卫军,朝中也没有太多反对的意见。只可惜,程开阳并非武将出身,年纪又已老迈,此次远赴千里边关,实在是令人担心。
  这一局,何光华虽然不算赢,可也不算输。毕竟他的侄子何彪也同时晋升为屯卫军副统领,兼掌左屯卫军,仍旧是大权在握。
  另外,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和明年校军大试的总指挥,也都是由何光华推举的人来担任,一文一武,两个为国伦才的重要大典,就这么被太傅府轻松把持。
  随着太子与太傅的关系日趋平静稳定,何光华的权势地位也进一步稳固,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或明或暗的投向何光华。
 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期,帝都的核心首脑层却集体失声了。
  无论是皇帝李坤,还是老将胡云天、张策、柳诗名,甚至连一向刚直不阿的御林军大统领雷桓,都没有出来干涉过任何一项决策,而是就那么静静的等着、看着。
  西域疆土沦陷无人过问,大都护关星辰含冤遇刺也无人过问,现在何光华野心膨胀还是无人过问。
  “这个朝廷究竟是怎么啦?!”张波心中暗暗恨道。
  -
  朝中大佬们都装聋作哑,张波可不能放任不管。
  他揽起袍袖,提笔蘸墨,在眷录好的奏折留白处,刷刷点点的写道:
  臣以为,太傅所奏之事,大谬矣。
  治黄要务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乃惠民益国之举也。故而君臣同心,万民戮力,以举国之沧海,赴河道之一粟,唯念毕其功于一役也。
  然则,今日之天下,盖非贞观之景气。外有西疆敌寇犯边,天狼射月;内有储君履新监国,百业待兴。
  当是时,为政者皆应体恤君心,爱惜国力,凡务应以中正平和、不动根本为宜。
  沿河一十六州折冲府兵,尽为本乡子弟,平日农闲操演亦未曾懈怠。以盛壮之军,分守所辖之域,保障河道工程之安宁,足矣。何须再另行集结,重整新军乎?
  十五万骁勇青壮,分散方圆千里之地,本各有统属、各具补给。转瞬间取消规制、呼啸汇聚,岂非未战而先自乱阵脚乎?
  太傅此议,无视治河工程之首要,尽逐旁业之末节,未见其利,先见其害也。
  臣恭请殿下明鉴圣裁。
  -
  批注写罢,张波放下毛笔,长长的吁出一口气,心道:何光华跟吴凌老鬼,你们的如意算盘打的再响,我也一定要给你们搅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