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开荒(2)


小说:藩乱   作者:吃饱除人   类别:清史民国   加入书签   【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】   【更新慢了/点此举报
推荐阅读: 一剑飞仙| 神藏| 颤栗世界| 冠军之心| 不灭龙帝| 巫神纪| 绝世天君| 真武世界| 极品仙师| 五行天| 怒瀚| 极品仙师| 玄界之门| 我的邻居是女妖
  自打定要“买地当人”的主意开始,夫妻两人就这样一点点从日常微薄的口粮中省下粮食。
  又得在防止地主老爷发现的前提下,偷偷从羊群中一点点的薅下羊毛制成毛被、毛衫,怕被本乡人发现,还得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去隔壁集市上换成钱。
  从打定主意开始算起,到买下山脚下这个羊圈木屋,以及木屋后面的一个没水源的小土包,全家就用了十几年。
  而能买下这块贫瘠的小土包,也是因为他们夫妻为人热心,广结善缘。
  平时乡里人遇到事情能帮就帮,也不去在乎别人的白眼,男人肯下力干活,妻子又不乱嚼舌根。
  虽然是逃难的外乡人,但口碑好,加上地主老爷心善,周围邻里也不阻拦,才有卖给他们的。
  要不然,夫妻连买地的资格都没有。
  “为什么?有钱还不行吗?”吴世璠不解问道。
  “是的,不行。因为他们不是本乡人。”老翁看了看少年,跟少年解释这其中的缘由。
  其实,老翁说得不准确,不是不能卖给外乡人,而是通常是轮不到他们。
  乡里卖地卖房是大事,要讲规矩,讲究“先问亲族,次问宗族,再问地邻”。
  一块地或者房子只有直系亲属不想买了,本家的宗族也不要了,还得问问邻里后,等邻里确认不买了才能卖给其他人,并且买地、买房人的人品和名声也要得到邻里人的认可,这笔买卖才能成。
  如果买地、买房的人品德和名声不好,邻里人是可以联合起来告到县衙,把这通买卖给搅黄了。
  买地、卖地是买卖双方的事,与他人何干,邻里凭什么介入?
  原因很简单:你把地或者房子卖了,拍拍屁股走人,可邻居还得跟恶领打一辈子交道呢!
  哪天要是跟恶领当了邻居,这边我养的鸡丢了,那边田地里的菜被挖了,你说我咋办?这事会不会令人浮想联翩?谁不想有个好邻居呢。
  其实这种情况,是源于宋朝成文律法中的“亲邻制度”。
  宋太宗雍熙二年,宋刑法规定:凡出卖产业者,首先要一一问询四邻,如若不需,方可与外人进行交易。
  甚至还规定到了询问的先后顺序,就是先东南为上,西北为次,连谁先谁后都给规定好。
  传承到后来朝代,虽然律法没再规定,但这种“先问亲邻”的做法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惯。
  所以买房买地这事有钱也没用,除非……得加钱。
  毕竟,钱能解决人生中绝大多数的问题,剩下的极少数,就得加到对方无法拒绝为止。
  “祖上夫妻历经万苦,有了这一点点荒地之后,连歇口气都没办法,就要开始攒粮食了。”
  说到这里,老翁缓了缓,歇了下,敲了敲烟叶早已抽完的烟锅,对烟锅里剩余的灰末大力的吹了口气,用气流把烟锅里的残末清除干净。
  再从怀中掏出少年孝顺的那袋烟叶,从中捏出一些,塞入烟锅里后轻轻的夯实。又慢悠悠地点起火来,闭上眼睛,美滋滋地抽上一口。
  老头一脸悠闲,甚至带着一个戏谑的意味。他知道他的故事,已经成功的吊了起眼前这个少年的胃口。
  虽然是跟少年讲故事,但也没打算让吴世璠那么顺利就获得故事剧情的发展。
  老翁一副“我不急,我慢慢来”的样子,看得吴世璠心里直痒痒。
  嗯?不对啊,老头这样子,是要逗我啊。
  本想说两句软话,让老翁继续讲下去,但转头一想,哪能让老头牵着走,于是吴世璠故意扯起话柄,一脸天真地说。
  “对,老爷子您说得对,我阿爷也说过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看来开荒也是一样,这是第一步啊。”
  老头听后,有一种“你看,我就知道你这娃娃不懂”的满足样,一脸好为人师的语气继续侃。
  “错啦娃娃,攒粮食可不是第一步,而只是所有事情的准备而已,只能算是拥有这个资格,连踏出去这一步都算不上。”
  “啊,为什么啊?”十一岁的吴世璠很配合的让自己眼睛里充满了纯真,用以满足老翁的此时的成就感。
  老翁呵呵一笑,边抽烟边继续说。
  开荒意味着开垦那段时间内,没法出去挣钱,而没挣钱就没饭吃。
  开荒可不是平常地里耕种完回家路上,顺路过去看看,左边敲两下,右边挖几锄头那种。
  什么是荒,荒就是没人烟的地方。
  正常一个村的荒地,都是离村中心十几里地起步,因为好的地,有水的地,近人居住的地,都有主了。
  荒山僻野的山,别说人了,老鼠都未必肯去。
  但是打算开荒之人,却得长期蹲守在那里。
  一旦开荒就不能停,要是停下来等个一年半载的,只需要下几场雨,上次开的地立马就荒草荆棘丛生,连去的路都找不到。
  而且,开荒时间只有小半年时间合适,在这之前,必须备足全家三口人半年消耗的粮食。
  而为了这三口人半年的粮食,他们家整整准备三年。
  祖上每天起早贪黑的去给地主家干活,先把一天的吃食赚到后,再缩衣节食,省吃俭用攒下粮食,足足用了三年才攒够了一大缸子“开荒粮”。
  为什么攒粮食要这么久,因为是穷人;
  什么是穷人?
  家无隔夜粮,身无半寸布,病无一碗药,死无埋尸地,就是穷人。
  穷人吃了这顿没下顿,没有剩余的物资,只能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干,不干就得挨饿,挨饿就会死。
  所谓“手停口停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  要是手头稍微富裕点,就今天扯条头巾,明天喝杯小酒,那么只会连积蓄都没有,更别说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了。
  而存粮的同时,就是赚钱买铁具。
  铁具没法靠攒,也不可能拿东家的铁具开自己的田,世上没这种事,只能花钱买。
  老翁的祖上只能通过农闲期间去编竹篾、背柴火、做帮工,打石头;
  妻子就给人纳鞋底、缝衣服、浆洗衣服;而他们的几个孩子年纪小,就去给地主家割羊草、放羊、放牛,偶尔搂个兔子、抓个田鼠,全家全年无休,就为了攒钱买属于自己的农具。
  农具很贵,但必须得买,至少也得是一把尖头镐、一把镰刀。而为了这把锄头和镰刀,又花了三年。
  而此时他们的大儿子,此时已经一个已经十七、八岁的少年郎。
  从小到大,受尽白眼,没吃过一口饴,没穿过一件新,每天眼睛一睁开就做事做到天黑躺下。
  小时的玩伴都已娶亲,而自己却让媒人避之莫及。
  只因为他是流民的儿子。他必须跟着他爹娘拼上一拼,为了爹娘,也是为了自己。
  白手起家,从来都是九死一生。
  富人,赌得起,折腾得起,输了大不了重来。
  穷人,赌不起,折腾不起。
  但不折腾,就会世世代代穷下去。
  想翻身,身无长物的穷人,只能拿命、甚至是全家的命去博一个活路。
  也就是说老翁祖上,一个小伙子从吃上饭到准备开荒,花了将近20年。
  快四十岁的老汉才正式带着的儿子去开荒。
  开荒也不是想开就开,也是讲究季节的。
  春种夏管秋收,正是地里最忙的时候,肯定是抽不开身。
  零零碎碎去没啥意义,路远费时不说,就那荒地,草木茂盛,灌木密集,要是开个半分地,半个月没去打理,若是干旱没雨水就罢了。
  若是开在雨季,雨水一下,野草又长出来了,白干了。
  而且春夏之际,蛇虫鼠蚁极多,要是被咬到染了病,那轻则费钱,重则丧命了。
  唯有秋后十月到开春这段时间,农闲了,地里的活忙完了,蛇虫鼠蚁也销声匿迹,荒草枯了,灌木干了,能砍伐,能收割,又有时间,才能专心做好这件事。
  “老爹,咋不放火烧山呢?秋天草木干枯,一把火杂草灌木给烧了,就不用砍得那么辛苦嘛。”
  吴世璠一脸茫然的望着老翁,提出了他质朴的疑问。
  老翁笑呵呵的看着吴世璠,眼神中充满了关爱。
  “烧山是不行的,水火无常啊,要是风一刮,火苗子乱飞,引起山火咋办?”
  “再说了,把它们都烧光了,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咋办?平时做饭的柴火,都得靠女人小孩上山捡干柴树枝,把山烧了,相当于把整个村子的柴火全烧了,还把村里的牲畜草料也烧了,那就是断了村子其他人家的绝路啊。”
  “所以,还是得老老实实的,一镐头一镐头的往下刨,把灌木的老树根挖开锯开,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子给挖出来”
  秋天还好,土层松软,挖起来还算省力。
  一旦入了冬,冻上了那就惨了。
  土层冻得生硬,一镐头下去只有一条白印,手都震得发疼。但那也没办法,咬着牙也得继续干。
  光挖开还不行,得把高处的土挖出来,挑着担子,把石头挑走,把土挑到低洼的地方填平,垒出田埂。
  等开了春,还得花钱租牛深耕一遍,全家上阵再用锄头细细把地再翻一遍,大块土壤打碎,草根除净。
  还得把晾晒一冬的杂草灌木枯叶烧成草木灰,增加土壤的肥气和养分。
  有些人家穷,平日还得把做饭的锅灰收藏起来,留着肥地。
  接著还得再用人力来回耙几遍,耙得地里平平整整,耙到没有石子磕脚才算完成。
  全家几口人齐上阵,忙活一秋冬,人累个半死,最多也只开出一亩地。
  就这样硬生生的把山的部分地区削平,从山里要了一亩地出来。
  老翁絮絮叨叨地说这话,发现吴世璠在那里沉默不语,一脸奇怪的问。
  “娃啊,怎么说,是我哪里说得不对吗?”
  吴世璠摇摇头,
  “不,老爹,不是您说得不对,是我读的书不对,是我的先生们不对。”
  “瞧你这娃娃说的,先生怎么可能会不对,那可是天上的文曲老爷,他们说得哪里会不对,书本是不会骗人的。”
  老翁不高兴了。
  在他心目中,读书人说的,肯定就是对的,书本为什么会叫书,那是因为里面记载的是他们这群平民遥不可及的敬仰啊。
  吴世璠眼神泛起一丝阴冷与失望。
  “不,老人家,他们骗了我,也骗了天下读书人。”
  “他们在书本上告诉我:高高在上的王,要通过亲自耕种,对百姓劝课农桑,教育百姓好好工作,好好耕种,不然的话,百姓会偷懒;”
  “陶渊明也骗了天下读书人,他的让读书人以为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,还说要劝导农人好好耕种,好好勤奋才能衣食不匮。
  可你们日夜劳作,却依然食不果腹,你们种出来的粮食谁拿去了?你们创造的财富谁拿走了?是豪族!是陶渊明这样的豪族!”
  老翁有点懵,这娃说的是啥?那个叫陶什么是哪里的人?农民还需要劝?
  等问清楚之后,老翁笑得合不拢嘴。
  “娃娃啊,庄稼人是天底下最勤劳的人哟。
  哪里还需要人来劝?哪里需要王来做榜样噢。
  ‘活下去’这个念头,就逼得他们不得不勤劳,不得不做事咯。哈哈哈……”
  “老爹说得对,腐儒酸丁,其言不足信。”
  吴世璠点了点头表示认可,又跟老翁表示继续说下去。
  随着和吴世璠一番对答扯得有点远,老翁似乎忘记了刚才说到了哪,经过吴世璠一番提醒,才想了起来。
  老翁也是一番自嘲。“老了老了,记性不好了,呵呵……”
  “刚刚咱们说开了地后,要咋办?这可就不能等时间,要是等上几天,春雨到了,都没种上东西,就白侯这一年了。所以必须先种些好生长的来肥地。”
  种啥?
  山丘四周没有水源,只能种点菽。不求收获多好,能肥肥地就行,第二年、第三年开始再来种粟米或高粱。
  并且小土丘四周全是荒草灌木,等于是小动物的天堂,不管你种什么都不够它们霍霍。因此还得在地四周扎上篱笆,才能保住粮食。
  “老爹,开出的地,不怕被恶霸抢走吗?我听闻,客家人有一句俗话‘荒田冇人耕,耕哩有人争’”
  吴世璠发出了自己觉得是一句直透灵魂深处的疑问。
  而老翁看着吴世璠那清澈的眼睛,则是愈加的和蔼关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