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开荒(3)


小说:藩乱   作者:吃饱除人   类别:清史民国   加入书签   【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】   【更新慢了/点此举报
推荐阅读: 一剑飞仙| 神藏| 颤栗世界| 冠军之心| 不灭龙帝| 巫神纪| 绝世天君| 真武世界| 极品仙师| 五行天| 怒瀚| 极品仙师| 玄界之门| 我的邻居是女妖
  老翁用关爱的眼神看了看吴世璠,然后亲昵的给他继续普及:
  “乡下人有一句老话,叫‘穷人有三宝,丑妻薄地破棉袄。富人看不上,穷人少不了。’”
  老翁怕吴世璠不懂,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穷人想找丑妻。
  不是穷人不喜欢好看的女人,好看的女人谁都喜欢,但是妻子长得太漂亮,惦记的人多,流言蜚语也多。
  没太大本事的平凡人,娶了漂亮女人,反而会是祸害,容易招惹是非;而长相普通的女人,没人惦记着,那样自家后院才安全。
  而且穷人也没得选,贫不择妻。
  能有个白天帮忙干活做饭,晚上暖暖被窝,还能生娃奉养爹妈的女人,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人家了。
  破棉袄是指家里的衣物,别看不是什么好东西,但能遮风挡雨,能御寒,能见人,不被盗窃就行了。
  “至于你说开的地怕不怕恶霸来抢,一来呢,是祖上他们已经先买了山,再开垦,所以按照乡约民规,还是有保护的。”
  “至于所谓的恶霸……其实村里哪有什么恶霸,都是邻里乡亲。
  只是有些乡绅有官家背景,也有钱粮,因此在灾年通过买卖,兼并了其他人的土地,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,才成为乡里有势力的人家。
  而这样的人家,他们也是讲究名望的,讲究吃相的。大家乡里乡亲,抬头不见低头见,不会随便硬抢。”
  “二来呢,也不划算啊。你想一下,你带十几二十号人,骑驴驾骡的,浩浩荡荡走了十几里山路,去抢人家的几亩薄地,人去得少了,未必跟人家农户打得过;
  去的人多了,人吃马嚼的,连来回的草料钱都抵不上。”
  “而且地要是不种,就又得荒了。离村十几里的瘠地,谁会看得上?但凡条件过得去的,谁会去种、谁会去眼红?”
  “就算真的抢走了,把人家从地里赶出去,那就是把人逼上了绝路。大家乡里乡亲,都知道对方家住哪里,难道就不怕半夜三更人家狗急跳墙,给丢几个火把,甚至翻墙杀进去?
  人啊,逼急了,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……”
  老翁吧嗒吧嗒地给吴世璠说了一大堆。
  不管怎么说,有了这一亩地,对于佃农、长工身份的他们来说,意味着阶级升迁了,正式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,成为“自耕农”了。
  也意味着他们从原本的“视同贱民”一举跨越阶层,成为官府乡绅眼中的“良家”,而不是佃农、长工这样的“流氓”。
  也正是从有了这一亩地开始,他们家算是真正在这个村里面扎下了根。
  首先是村里的里长登门拜访。
  里长会先恭贺老汉新地开垦,循例问下有没有需要村里的帮忙,或者需不需要借农具之类的问题后,就开始询问新开地的位置和大小,再根据土地等级确定了每年公粮的份额。
  然后就是登记家中的丁口,造册入档。也就是说,村里有户口了,从这一步开始,他们就是所谓的“编户齐民”了,再也不是流民了。
  接着就会跟他们家说清本村的用水标准,总的来说就是纳粮越多,在用水资源的分配上就越多。
  最后就是告知本乡的祭祀礼仪及祭祀时间,还有本乡的乡俗村规等。
  到这一步,就是正式从“官方”层面认可他们是本乡人了,以后就受到乡约村规的约束和保护了。
  如果缴得起束脩,也可以让家里的小孩到村子里头读书,将来未必不能走出这个乡到县里读书,说不定还能出个秀才或者是出个举人老爷,果真是如此,可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光荣,而是整个乡的荣耀了。
  整个乡这么多年,都没出过一个举人。
  等里长走后,村里的其他人也会开始去他们家走动。
  村里各家的当家男人也会主动上门,有条件的还会带上些礼品什么的,而祖上他家,也得想办法弄些饴、茶水、小零嘴来招待上门的客人。
  就算是没带礼物,各家的男人也都会过来喝杯水,然后开始对这一户的当家男人,客客气气地拱手作揖,算是村民开始认可他们家在村里的地位,正式成为自己人。
  也正是从这一亩地开始,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,也会跑来告诉一声;日常闲着没事,别人也愿意登门做客,闲话家常。
  老翁祖上的妻子,也从别家妇人口中的“那流氓婆姨”,地位上升到“他婶子”了。
  而且,有了这一亩地,就开始有媒婆愿意登门,给他们家的孩子保媒拉线,介绍亲事。
  虽然他们家穷了点,只有一亩薄地。
  但那时候的人家,女儿嫁给谁不是受穷吃苦呢,农家的女人不怕吃苦,就怕想吃苦都找不到好人家……
  就这样,有了第一亩地,就有了第二亩、第三亩,期间老汉两口子为了照顾田地,干脆搬到田头间住,目的也是把房子让给孩子成家用。
  就这样一年开一亩,直到开到第十三亩地,眼见日子越来越好,田亩越开越多,越来越快的时候,不到五十岁的老汉咳血累死了。
  老汉临死前,告诫儿子,勿要铺张,死后埋在地里就行,也不要再开地了。
  在简单的丧葬仪式过后,祖上的儿子依然在田间努力地劳作,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。
  待儿子有了孙子后,就是第三代。
  等小孩子五六岁能帮忙了,就开始在农闲时候堆土角,也就是垒土砖。把一块块的土砖砌好,晾干,再放到避开雨水的地方,就这样一块块的存起来;
  或者每次回家,都会捡几块石头回来,就这样一点一点,把石头土砖垒成屋。
  还得在山上掌好眼,看看哪条大树结实,得好好地照料好,标记好,等成材了,可以架做新屋的栋梁。
  就为了第三代的孙子可以成家用。
  三代人,花了大约50年,从无到有,累死了一条命,才有了自己的地,有了自己的土屋,有了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