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大旱(第二更,求支持,求推荐)


小说:回到明朝开工厂   作者:无语的命运   类别:两宋元明   加入书签   【章节错误/点此举报】   【更新慢了/点此举报
推荐阅读: 一剑飞仙| 神藏| 颤栗世界| 冠军之心| 不灭龙帝| 巫神纪| 绝世天君| 真武世界| 极品仙师| 五行天| 怒瀚| 极品仙师| 玄界之门| 我的邻居是女妖
  大旱……
  赤地千里!
  曾几何时,施奕文以为这句话应该只是文学家的夸张,怎么可能是赤地千里呢?
  可是在他离开京城之后,沿着官道一路往南,不过只是刚过保定,就在这原本是北直隶最富庶的鱼米之乡,所见到的却是“赤地千里”。
  红赤赤的日头当空高悬,路面上,干燥的尘土在风中像烟似的卷流着,干裂的土地裂出的口子,能塞下小孩的手臂。
  越往南,越是如此,越往南地里的旱情就越重。
  “哎,作孽啊,这鬼老天两个月不下雨,可让老百姓咋活啊!”
  赶着的车夫长叹着,坐在马车上的施奕文,若有所思的看着沟岸边上。沟岸边偶尔的可以看到几架水车,原本应该转动着水车,这会已经没有了动静,水车的车叶板即便是偶尔动上一下,也只刮上些黏稠的泥浆水,还不等送上去,就已经凝固在车叶板上。
  接连两个月的干旱,让深州的许多小河小沟几乎干得见了底,只有河道中间还存着些水,尽管离岸边很远,但是百姓仍然踩着淤泥走到河中央,用木桶装水,然后挑着水的倒到自家的地里,可是田间土地上那干裂的裂口,却像一片片贪婪的嘴唇在拼命舔着少的可怜的水。
  往田间看去,田里的高梁、小米稀稀拉拉的,这些作物远比小麦更为抗旱,可现在也像火烧过似的一片焦黄。
  “致远,你看,就像那些难民们说的那样,越往南旱情就越厉害,深州这地方去年又遭了场水灾,接连两年旱涝,这里的百姓恐怕早就耗尽了积蓄。这一路上,咱们碰到的不少百姓,都是从这里逃出去的,不过大家还在这里撑着。”
  张静修不解的看着施奕文,那天,他说要到南边的灾区来看看,即便是来到这里看了,又能怎么样?
  “难道官府就不赈济吗?”
  施奕文皱眉问道。
  “致远,你有所不知,这天底下,那年不旱不涝,即便北直隶是天子脚下,像这样的几府几地的旱情,朝廷是问不过来的,也就是靠地方上自筹钱粮赈灾,再就是靠百姓自己撑着了。”
  “撑着……”
  旁边骑在马上的李峰哼了一声。
  “少爷,百姓撑不了多久的,等到耗尽了积蓄的时候,不知多少百姓就要典儿卖女的地步了……”
  李峰说话的时候,手指着不远处的村子说道。
  “少爷你看,不少百姓连房子顶梁都卖了,这历来度荒都是这样,先是卖牛,再卖房梁、然后是房子、田地,最后又是典儿卖女……”
  对于本身就逃过荒的李峰来说,对于这一切他并不陌生,最后他又抿抿嘴说道。
  “其实,大多数人都在那苦熬着,他们不知道,应该趁着旱情不重的时候赶紧走,毕竟,那时候路上还能讨着吃食,再晚了,恐怕就得饿死在路上了……”
  待近了村子,老远的就看见村子里不少房子被拆去了房梁、房瓦,一间间没了房顶的房子,黑洞洞的,像是想要吞噬这里的一切。在村中的井台边不少面黄肌瘦的百姓排着长蛇阵,施奕文便急步走了过去。
  站到井边,只见一只吊桶在井上吱吱呀呀地被吊上来,桶里是半桶浊水那排着队的村民每人手里拿着一只碗,在等着水。一个老人站在井台上,接过碗,倒上水,又接过一只碗,拎起木桶将水全倒进碗里。
  然后老汉沉着脸,对那些村民说道。
  “不许喝了,都倒到田里去,明白么?”
  年少的孩子舔着干裂的嘴唇。
  “喝一口也不行么?”
  老人直接说道。
  “不行!人省一口水,田长一棵苗!指不定一棵苗,就能救下一条命。”
  看着那孩子小心地端着水碗,跟在父亲身后向农田走去,将碗里的水泼向田里时。施奕文问道。
  “老爹,这井里也没水了?”
  老丈见他衣着打扮不像寻常百姓,便恭敬答道。
  “回公子话,这井早就旱干了,就是眼下又挖深二尺了,也不见有水,都是这老天爷,火毒的太阳,却不值得给上一滴雨来……”
  河干了,井涸了。
  继续往前走,看着百姓们提着水桶,沿着田埂,小心翼翼的将水一碗碗泼到田里。一碗水泼到地里,田里腾起一股烟,吱吱了几声,转眼就一点水痕儿都看不见了。站在烈日底下,施奕文的衣袍上全是汗水,他的眉头紧锁着。
  “井都干了,靠井底冒出的那么点水,人都不够喝的,往地里倒,有个屁用!”
  他抱怨时,一个中年人走过来说道。
  “即便是没用,百姓也舍不得这田里的庄稼旱死啊!”
  中年人看着干旱的土地叹道。
  “河中无水,井里也是无水,百姓又能如何?难道只是于此坐以待毙?”
  “井里没水,那是因为长期不下雨导致潜水线下降,为什么不打深井?”
  施奕文头也不回的说道。
  “井浅无水,打深了,不就有水了吗?”
  “你又怎么知道没有打井,可各乡掘井两丈有余,仍不见水,地下无水,又有何法!”
  中年人不悦的皱眉说道。
  “啊,居然旱的这么厉害,两丈深都不见水!”
  施奕文惊讶道,过去他没见过水井,可是庄子里的时候,水井水面离地也就两米左右,有时候,可以只有一米多。两丈不见水……,差不多六米半了,这也太干了。
  “这怎么会干旱如此?”
  “两丈不行,就掘三丈,总能见着水的!”
  施奕文的话音落下时,非但中年人的面上露出讥讽,就连施奕文的神情也不自然,就在他想出言提醒时,只听到中年人冷笑道。
  “你这书生,当真是百无一用,你可知道,古往今来掘井不过丈许,两丈深井(1),不但费时费力,而且极易坍塌,要不是值此大旱,实在是迫于无奈,井匠又岂会打两丈深井,再深只怕会井塌人死……”
  面对中年人的冷嘲热讽,施奕文冷笑道。
  “不去做,你怎么知道不可行?既然大旱,河中无水,自然应该掘井抗旱才对!否则难道眼睁睁看着百姓颗粒无收,沦为饿殍不成?”
  (1)古代水井深度有限,普遍深度在3-5米之间,也就是在其潜水面的位置。如历史上“土木堡之变”就记载有“人马一二日不饮水,渴极,掘井至二丈,深无泉。”
  至于许多深达十几米的古井,是经过数百年不断淘井加固产生,而不是一次挖出,乡村水平井深度往往有限,而且水井出水量,也很有限,仅靠一两口水井,无法满足灌溉需求。